欢迎来到娇兰
行业资讯

至城市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 平均寿命仅30年

发布时间:2023-02-10

城市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 平均寿命仅30年

目前城市建筑未到达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撤除的比例偏高,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,建筑短命是GDP崇拜、地方财政对土地过度依赖等根本问题的外在表现。

城市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 平均使用寿命30年

位于北京建国门桥东南角的4星级凯莱大酒店外搭建起脚手架,准备开拆.该酒店仅“存活”20年。

城市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 平均使用寿命30年

“计划成至上之法”催生短命建筑

□目前城市建筑未到达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撤除的比例偏高,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

□我国每一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,相当于消耗了全球40%的水泥和钢材

□建筑短命是GDP崇拜、地方财政对土地过度依赖等根本问题的外在表现

建筑“短命”

缘于“先天缺点”

偷工减料、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筑“短命”的缘由之1,太低的设计标准乃是“潜伏”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“致命基因”。很多时候,1些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:的建筑由于计划设计等缘由被撤除

百年大计,质量第1。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检查显示,96.1%的建筑工程合格。

可是,1段时间以来,频繁见诸媒体的“短命”建筑仍不绝于耳: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撤除;江西南昌1个使用不到13年的4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撤除;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撤除;福建1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;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2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撤除重建;仅“存活”了20年的北京4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“人世”……难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出结论,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。

根据我国1些建筑设计通则规定,砖混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30年,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,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久年限为100年。公道撤除或搬迁1个房屋的时期分别为30年、50年、80年。

“国内在技术上完全能做到让建筑寿命与发达国家1样长。”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、郭松海认为,建筑短命问题不是书面规定的年限太短,也不在于技术能力达不到。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设计、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,建筑物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,由原同类环境下房屋公道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,仅现代技术便可完全到达。经验表明,有的砖混结构建筑几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。我们古建筑的光辉也表现在使用年限很长,如山西应县木塔、河北赵州石拱桥等。现代建筑中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楼已使用51年了,结构还很好。北京的10大建筑也使用近50年,结构依然很好。

“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本身不过硬所酿成的建筑短命现象是1个极其普遍的现实。这需要加强建筑监督。”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等痛陈城市建筑“短命”缘由:目前,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,材料部件缺少统1标准,性能低,通用性、耐久性差,施工多采取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,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。1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,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,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。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,水泥有的标号不够,不达标必定致使建筑“豆腐渣”。为此,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,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。

“我们的住房和城市建设,计划变更频繁, 标准制定落后,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缘由之1。”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,从实质上抑止中国建筑的“英年早逝”,就要切实改变1些地方“计划计划,纸上画画,墙上挂挂,橡皮擦擦,最后能不能实行,全靠领导从而使得中国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11句话”的做法,强化城市计划的严肃性,进1步加强城市计划的执法力度。

建筑“短命”

折射“政绩崇拜”

网友在网上将建筑“夭折”戏称为“拆1次就创造了GDP,再盖1次又创造GDP”。为建“标志城”、“月光城”,政府砸巨资重塑“包装”,名为旧城改造,实为“1年1个样、3年大变样”的形象工程使然

为建“标志城”、“月光城”,政府砸巨资重塑“包装”……最近几年来,1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、面子工程频频上马,唯政绩论的偏向屡受非议。

“更深层次的缘由是,1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点思想上急功近利,重速度、轻质量,大拆大建,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,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撤除。”刘志峰委员1针见血地指出。

从GDP来看,拆新建新、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,GDP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官员政绩。1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、建了挖问题,也是本源于此。而且,建筑高速周转,还能带来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的消费需求,在1定程度上消化了多余产能。

“拆新建新带来的GDP增长是表面的,并没有实质性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。相反,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费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,除能带来政绩,对社会经济毫无好处。”郭松海委员认为,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城市建设速度也在加快,在1个个新城突起的同时,旧城改造范围也愈来愈大,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撤除,名为旧城改造,实为“1年1个样受政策、市场的利好、3年大变样”的形象工程在作怪。有的将拆完房子的土地再进行高价拍卖,取得高额收益;有的将拆完的土地盖所谓“全国最高的楼”,盖大酒店……名为提升城市形象,实际让百姓利益受损,如变相提高了城市的房价等。当前,房地产市场火爆,但繁华背后,1些地方对建筑质量的监管、监理、后续管理并没有跟上,以致频出漏洞。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“楼歪歪”、“楼脆脆”、“楼裂裂”等建筑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警钟。

另外,郭松海委员还建议改进当前的审批办法。审批制度需要改进,审批权要集中,审批进程要公然。对较高较大较新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撤除,“拆与不拆,不能听‘领导人’和‘开发商’的。”郭松海说, 谁提议撤除、谁申请撤除、谁批准撤除,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,由具体的责任人在当地媒体上公然说明撤除的必要性和撤除方案,接受社会监督。而对原有闲置房屋,可予以出租或转让、置换;对国有房屋,有些需要由政府出面调和,比如,原来的大学搬走后,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;原来的党政机关搬走后,转让给基层的党政群机构;有些空置的办公楼乃至可改成商务楼或廉租房。

建筑“短命”

呼唤“低碳样本”

新建建筑99%以上属高碳建筑,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%,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%—40%。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低碳建筑样本。时期呼唤“自然美、生态美、生活美”于1体的节能环保建筑

“‘短命建筑’与可延续发展、低碳经济相背离,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,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要挟。如1些地区配制混凝土的黄砂现已10分紧张,发掘砂石严重损毁河床,给1些水利工程带来重大安全隐患。”郭松海委员说。

“人类进入21世纪,资源的匮乏初见端倪,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,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。”陈清华、安纯人委员认为,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是节俭资源的重要领域,但是必须要有政策和相应法律支持做保证,如果能提高40%的使用年限,以2006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例,每一年可为国家节俭资金约234.14亿元,使用年限增长20年共节俭资金约4682.86亿元。

据了解,我国每一年新增建筑垃圾4亿多吨。撤除房屋不但构成大量建筑垃圾需要空间堆放,从而占用土地资源;而且拆建的各种建材、设施,它们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;虽然撤除和重建和建材生产的进程都创造了GDP,但实际财富的增加,常常不抵资源的消耗。看到好端真个1栋栋矗立楼房被夷为平地,人们深感惋惜。

“2004年,我在及低温状态的冲击性能德国曾考察过‘3升房’,印象很深。”刘志峰委员说。据他介绍,德国1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,将1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成为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,通过对门窗、外围护结构、装备设施等的改造,每平方米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,仅是过去能耗的15%。同时2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1/7,舒适性也大大提高,很值得我们鉴戒。


“让建筑延年,就得走绿色低碳之路。”刘志峰认为,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,交通只居其次。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建立两个方面的理念:1是提高住宅(建筑)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俭;2是要从计划、设计、建造、使用、保护和撤除再利用全进程和住宅(建筑)全寿命周期综合斟酌建筑节能。在生产方式转变上,关键是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,推行低碳建筑、绿色建筑。

1些委员还指出,解决建筑短命,常常不在于节俭意识、建筑质量的不断重申,而需要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、有变革。他们建议在保护城市建筑方面,好好鉴戒上海世博会,好好学习国外的经验。比如,英国1967年颁发《城市文明法》,其名称直译是“有关市民舒适、愉悦的法律。”即把保护历史街区当做使市民精神愉悦、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。保护工作必须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各层次计划的组成部份,鼓励居民积极参与,摒弃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“激进式改造”方式,使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调和。